科技創新立院 人才發展強院 服務三農興院 ——廣西特色作物研究院成立55周年綜述
坐落于桂林市七星區普陀路的廣西特色作物研究院,成立于1965年12月,隸屬于廣西壯族自治區農業農村廳。2014年1月經廣西壯族自治區編制委員會批準,更名為廣西特色作物研究院。至今,廣西特色作物研究院已走過55年光輝歷程。
55年風雨兼程,一代代廣西特色作物研究院人,在自治區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自治區農業農村廳、科技廳等上級部門的大力支持下,他們立足八桂大地,勇于開拓、不斷創新,在全國同行業中脫穎而出。
55載砥礪前行,雖兩度易名,但初心不改。他們承擔了果樹、蔬菜、花卉、中草藥等園藝、經濟作物和高海拔特色作物等農業科學項目研究和課題,從事特色種質資源收集、保存、鑒定、評價與創新利用,新品種選育、引進、脫毒、保存、篩選與應用,良種繁育,優質高效安全栽培,病蟲害綜合防控與檢測,采后處理及貯藏保鮮,產品加工,開發利用、技術推廣、技術咨詢和培訓等工作,碩果累累,成效喜人。
55年春華秋實,院領導班子和廣大干部職工群策群力,貫徹“科技創新立院,人才發展強院,服務三農興院”的理念,在科技創新、人才培養、服務產業等方面,用青春和汗水,譜寫了精彩華章。
55年來,廣西特色作物研究院得到自治區相關部門領導的大力支持和幫助。圖為自治區農業農村廳主要領導在該院調研。
1
建院之初,廣西特色作物研究院就把科技創新作為立院之基抓牢抓實。該院深入研究解決制約創新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破除制約科技創新的思想障礙和制度藩籬,以體制機制改革激發科技創新活力,科研成果層出不窮。
——柑橘無病毒苗繁育居國際領先水平。1985年,該院在廣西率先進行柑橘莖尖微芽嫁接脫毒研究和無病毒母樹的鑒定、培養。經過30多年的研究積累,建立了廣西唯一的集新品種引進、篩選、脫毒、鑒定、母樹繁育保存、脫毒良種接穗和苗木繁育于一體的省部級柑橘無病毒良種繁育中心,并成功建立了廣西柑橘無病毒良種繁育體系,為廣西柑橘產業的健康發展提供了強大技術支撐。
——柑橘黃龍病研究及綜合防控技術居國際領先水平。該院從1966年起進行柑橘黃龍病相關研究,明確了黃龍病及柑橘木虱發生流行規律;首次報道了柑橘花粉可攜帶黃龍病菌;研發了超靈敏TR-PCDR檢測技術,并用于大規模苗木生產檢測;合作繪制了首個中國黃龍病菌全基因組圖譜;建立了以防控木虱為重點、種植無病苗木和清除病樹為基礎的綜合防控體系;推廣綜合防控技術累計超過800萬畝,將全區黃龍病病株率從6.45%控制在1%左右,有效保障了廣西柑橘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廣西特色作物研究院一屆屆領導班子敢于進取,帶領干部職工不斷開拓工作新局面。圖為院領導共商廣西特色作物研究院發展大計。
——柑橘種質資源收集、保存及新品種選育居全國前列。該院共引進、收集了國內外柑橘優新品種(系)435個,是全國第二大柑橘種質資源圃。選育出上龍橙、早溫8-1,早溫988、椪柑564、沙田柚平樂1號、容縣04號等品種。僅2010年以來,就選育和審定柳城蜜橘、桂橙一號、桂柚1號等柑橘新品種13個。
——柑橘樹冠覆膜留樹保鮮技術的研發及推廣應用居國際領先水平。創新研發柑橘樹冠覆膜留樹保鮮技術,使沙糖橘果實采收期延后50~70d,金柑果實采收期延后60~100d。將沙糖橘栽培區域往北緯推進了1.5°,建立了全國面積最大、品質最優、采收期最晚的沙糖橘產區。該技術每年在廣西推廣應用面積達100萬畝以上。
——落葉果樹科研工作特色鮮明。該院率先在廣西開展葡萄脫毒技術研究,建立了10種葡萄主要病毒的RT-PCR檢測方法,研發了熱處理結合莖尖培養的葡萄脫毒技術并應用,在全區大面積推廣陽光玫瑰脫毒種苗,促進了我區葡萄更新換代和產業可持續發展;該院還引進收集國內外桃、李等落葉果樹種質資源500余份,建成了廣西較大的落葉果樹種質資源圃。集成創新一年兩收葡萄栽培技術、桃低需冷量品種選育及高效栽培技術、南方早熟梨栽培技術、甜柿引種及高效栽培技術、獼猴桃主要病蟲害防治技術等落葉果樹關鍵栽培技術。
——蔬菜、食品加工、食藥用菌和中藥材等方面研究成果豐碩。該院從80年代起,逐步開展蔬菜、食品加工等方面的研究,初步建立了以南方特色葡萄資源為原料的干紅葡萄酒和葡萄蒸餾酒生產工藝;成功選育出黑玉和花玉兩個西瓜新品種以及番茄新品種“桂寶6號”進行推廣。近兩年來,該院成功進行了桑黃藥用真菌的室內批量栽培試驗,并引進了名貴中藥西紅花進行試種。
廣西特色作物研究院科研工作得到了相關專家和高等院校的大力支持與配合。圖為中國工程院鄧秀新院士、湖南農業大學鄧子牛教授在該院指導廣西柑橘無病毒良種繁育。
2?人才發展強院?科技人員面貌一新
廣西特色作物研究院始終把科技創新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充分發揮科技第一生產力、人才第一資源和創新第一動力的作用,不斷加快建立產學研緊密結合的現代科研院所制度,完善保障和激勵創新的分配機制,最大程度改善科研環境,調動科研人才的積極性和創造力,通過健全人才服務與保障措施,圍繞科研、發展重點專項等引進培養高水平科技人才,使科技人員面貌煥然一新,愛崗敬業蔚然成風,創造出更多有效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科研成果。
目前,該院事業編制90人,科研人員56人,其中正高級職稱7人、副高級職稱21人;博士研究生5人;有二級研究員1人、廣西優秀專家2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1人、農業部青年農業科學家1人。
廣西特色作物研究院搭建了24個科研平臺,對外交流工作成績突出。圖為國際柑橘黃龍病專家、法國波爾多大學Joseph Bové教授,中國農科院柑桔研究所研究員趙學源等專家考察廣西柑橘黃龍病防控情況。
建院以來,該院共承擔科研項目272項,其中,國家級項目19項,發表論文1200余篇,制定國家標準1項、行業標準1項、廣西地方標準83項。共取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項、全國科學大會獎1項、國家發明三等獎1等科研成果獎87項次。
建院以來,廣西特色作物研究院共承擔科研項目多達272項,共取得科研成果獎87項次。圖為該院完成并公布的首個中國柑橘黃龍病菌亞洲種基因組圖譜。
以該院為依托,廣西特色作物研究院創建了農業農村部廣西桂林柑橘無病毒良種繁育基地、國家桃產業技術體系桂林綜合試驗站等24個科研平臺。
目前,該院在桂林市臨桂區南邊山鎮新建“廣西現代特色作物科技創新與示范基地”。該基地占地1329.76畝,已建成大棚200多畝。該基地建成后,將成為集科研、試驗、示范、推廣、培訓、科普等多功能為一體的綜合性科技園區。
廣西特色作物研究院下大氣力抓好科技推廣,讓新成果轉化成產業優勢。圖為該院科技人員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深入地頭指導農戶科學管護葡萄。
3?服務三農興院?成果轉化惠及百姓
“農業出路在現代化,農業現代化關鍵在科技進步?!睆V西特色作物研究院緊扣現代農業發展的關鍵問題,在強化科技研發和創新的同時,下大力氣抓好科技推廣,讓新技術“插翅”,讓新成果轉化,在“最后一公里”上下功夫服務“三農”。
為農民每年組織科技人員送技術下鄉。該院自建院以來,便長期服務廣西特色作物產業。每年組織科技人員深入鄉村開展各種形式的科技扶貧活動,累計贈送技術資料30萬余份,培訓基層農技人員及果農超90萬人次,覆蓋貧困村超43個。
為廣西柑橘產業規模居全國第一作貢獻?!笆濉逼陂g,該院通過新品種、新技術、新方法及新成果的研發和推廣應用,廣西柑橘種植面積從2016年的555.65萬畝增加到2019年的829.41萬畝,產量從578.22萬噸增長至1124.52萬噸,產業規模居全國第一,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顯著。
廣西現代特色作物科技創新與示范基地鳥瞰圖。
為柑橘高效優質栽培提供技術支撐。該院先后承擔國家、自治區級科技攻關計劃項目研究、示范與推廣。近10多年來,與容縣、陽朔、荔浦等縣共同示范、推廣的柚類高效栽培技術、柑橘低產園改造、柑橘?;ū9燃夹g,在全區柑橘產區得到廣泛推廣。
為廣西打造“南方吐魯番葡萄基地”立新功。該院不斷推廣新型葡萄栽培技術和引進新品種,指導和建立葡萄栽培示范園1000多畝,輻射帶動種植葡萄30多萬畝,為廣西葡萄產業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
為桃、梨、柿、獼猴桃等樹種推廣再發力。該院近年來培育出5個桃、李、梨新品種,篩選出翠冠梨等品種在全區推廣,面積超過20萬畝;篩選出5個低需冷量桃新品種在桂中南部推廣,填補了該地區不能商業栽培桃的空白;開發出柿橘小實蠅綠色防控等技術,在恭城等縣推廣應用面積20多萬畝;開展優良獼猴桃品種適地適種技術的示范推廣,獼猴桃主要病蟲害防治技術得到廣泛應用。
為結對幫扶貧困村進行精準扶貧,該院結合靖西市祿峒鎮大史村實際,制訂了以發展柑橘、食用菌等產業為主的幫扶計劃,指導該村28戶幫扶戶建立了黑木耳生產基地,特色產業覆蓋全村140戶貧困戶,大史村已于2018年成功脫貧出列。
廣西特色作物研究院55年光輝歷程,凝聚了一代代員工的辛勤勞動和汗水。圖為建院初期建成的位于桂林市張牙山下的柑橘試驗園。
廣西特色作物研究院院長鄧崇嶺表示,將繼續貫徹落實“科技創新立院,人才發展強院,服務三農興院”的理念,堅持科研與生產緊密結合,堅持集成創新與引進消化結合,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加速人才培養,切實履行社會責任,為廣西農業現代化和鄉村振興戰略提供更多的科技支撐。
(文圖由廣西特色作物研究院統籌提供)